信息网_资讯网

经典美文

信息网 > 广东信息 > 正文

如何破解高校国际化评价难题

网络整理 2021-03-16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承担着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责。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尤其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将目光转向“世界一流”,高校国际化及相关评价依据不断成为社会热点。

  我国高校在国际化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评价指挥棒发挥作用情况如何?当下高校国际化评价的难题是什么、原因何在、如何破解?如何科学评价高校国际化,真正通过评价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质量提升、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线上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2021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直播间,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洪成文两位特邀嘉宾一起,接受《神州学人》记者采访,共同就“如何破解高校国际化评价难题”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从学习到贡献,国际交流合作助力中国高校跨越式发展


  1978年9月,经邓小平同志批准,上海交大组织高校代表团赴美国考察访问。当时中美建交还在酝酿之中,代表团在美国历时47天,辗转20个城市,访问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27所高校和14个科研机构、企业。

  丁奎岭说,那次访问给当时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在打开视野、开阔眼界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为后来上海交大的改革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丁奎岭认为,这40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国际交流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交流合作让高校快速了解世界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沿,快速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以上海交大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交大始终秉持“以我为主”的办学理念,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交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体系的不断改进和提升。首先是先行先试,以中国办学体制和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建设办学特区,不断探索“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办学路径。其次是百花齐放,鼓励院系推进多模式海外联合培养。再次是产教融合,建设国际产学合作的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最后是开放多元,营造国内外学生游学交流的浓郁氛围。

  洪成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国际化的成就和贡献:第一,在引进优质高教资源方面立下汗马功劳。第二,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极大提升了我国高校的自信。第三,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姜锋看来,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是从学习到合作,再到主动参与、积极引领为世界作贡献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在自身发展起来之后,也可以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他说,如果说我们过去更多地在进行“国际化”的实施,现在则要进入“化国际”的阶段,从具体项目到理念层面、思想层面都开始有更多中国声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0多位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访问上海外国语大学,目的就是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是如何组织和开展工作的。姜锋认为,作为中国高校,我们也有责任同其他国家分享我们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


科学评价,既要注重融入中国特色,也要鼓励高校发展特色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姜锋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教育机构,而不是一个培养千篇一律、整齐划一人力资源产品的场所,人才培养不能搞批量生产,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与内容应该体现其个性化和主体性,要有自身特色。

  就如何科学评价我国大学的国际化能力这一问题,姜锋表示,从当前来看,如果我们能用全球通行语言研究全球问题,即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并发挥影响力,这就是真正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用对象国语言或全球通行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并得到国际理解和认可,也应该是­高校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把中国故事讲得出去、传得开来,对象国受众能听得进去,这样的全球话语能力考察在高校国际化评价体系中应该加强。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Tags: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如何破解高校国际化评价难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