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经典美文

信息网 > 广东信息 > 广州信息 > 正文

徐泓:忆外婆高珍

网络整理 2021-02-19

我的外公韩诵裳,于1923年,也就是民国十二年,在丧偶8年后再婚了。新夫人高珍(号 浣薇)也是天津人,毕业于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年龄比韩诵裳小一轮。

徐泓:忆外婆高珍


 

高珍生于天津一个官绅家庭,父亲据说当过张北县县长。她结婚时已经27岁,婚后15天就跟着丈夫去了东北:当时韩诵裳供职于中国银行,先后出任营口支行行长、大连分行、哈尔滨分行行长。

1932年初,韩诵裳结束了外放生活,带着夫人和三个孩子回到了北平老宅,上任北京盐业银行副经理。那时我的母亲已经17岁了。 

1935年母亲的祖父去世,祖母不再主掌家务,她把一大串钥匙交给了高珍。

自外婆当家之后,她遇事沉稳,谋定后动,里里外外,平平顺顺。韩家的五个姑奶奶个个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她这个当嫂子的岁数还比大姑、四姑、五姑年轻不少。但只见她礼数周全,办事周到,姑嫂之间,相处和睦。

对前房留下的儿女更是尽心尽责。母亲1944年出嫁的时候,时局很乱,经济凋敝,但高珍尽力打理,陪嫁了好多漂亮的旗袍,她说:不是自己生的女儿,要做得更好。

高珍年轻时漂亮,大眼睛,目光清澈。她的发型多年不变,从来用一把剪刀自己对镜修剪,直发斜分,两边头发抿于耳后。而且只用一种头油,头发梳理得光滑柔顺,一丝不乱。

她举止优雅。孙女韩艺思形容奶奶吃芝麻火烧的样子:“一小口一小口,细嚼慢咽,落在桌上的芝麻粒,兰花指一一点起来,嘴角一抿,都吃干净,秀气的很。”

 

徐泓:忆外婆高珍

高珍从来不大声说话,遇事向来沉得住气,怒而不言,喜而不语,老辈人评价她:处变不惊。只在1938年北平沦陷后,日本人想拉外祖父韩诵裳去做一个新银行的差事,外婆听到后,一改往常的轻声慢语,放出重话要是出来做这个,我拉着孩子们就走。

二、

1956年夏天,我10岁,进城到外公家过暑假,和外婆有了实际接触。

她比外公年轻很多,爱穿颜色素洁的斜襟袄儿。肤色白皙,举止文雅,话语温和。

东屋前窗下,有一张大理石面硬木中式书桌,外婆每天在这里研墨运笔,手把手教我画竹子:竹节、竹枝、竹叶,一笔一笔学过,外婆说:“画竹最与书法相通。”

外婆喜欢花,她常走出大门,在胡同里卖花的挑担上,选几个白茉莉花骨朵穿成的花串,买回来别在自己的衣襟上,栓在我的衣扣里。晚上坐在院中乘凉,众人身上带的花串,阵阵清香袭人。

外公家的书多是线装的,全套的《本草纲目》,《芥子园画谱》,其余的则是成套的文史资料,成套的《良友画报》,还有一些西洋画册,据说外婆学过油画。

我找不到想看的,就到三舅房里的书架上翻,翻出一本竖排刻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捧着它坐在廊下很吃力地啃。外婆看到了,把书收回去:“你还小,不宜看这种书。”第二天,她就带我到琉璃厂中华书局,给我买了两本书:简写版《史记》和《左传》。等到我回家时,外婆又送我了一本芥子园画谱中的《竹谱》。

后来我知道了外婆虽为女儿身,却怀男儿志,她从来不爱看《红楼梦》,却爱看《三国志》,并为书中的忠义之举落泪。

三、 

外公1963夏天病逝。

丧事办完不久,邓颖超就来到了南柳巷25号,由我的姨姨韩德莊陪着。姨姨燕京大学毕业后,1949年加入中共,参加革命工作,从1950年起在全国妇联担任机要室秘书、档案组组长,1955年还担任过邓颖超代理秘书。据她回忆:解放后,我父亲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总理对他说我们两人是先后同学。我们两人的夫人也是先后同学呀。

原来周恩来1913年考上南开学校,上了四年学,而韩诵裳是这所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日本留学回来还在南开教过书,因此周恩来一直称他为“大学长”。       

而高珍毕业于天津直隶女子师范学校,邓颖超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当年她的名字叫邓文淑,比高珍低两班。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Tags:高珍(1)徐泓(1)外婆(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徐泓:忆外婆高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