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经典美文联系我们

信息网 > 广东信息 > 广州信息 > 正文

艾滋病在大学到底扎根有多深?大学校园里的艾滋阴云

网络整理 2021-05-11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106名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迅速引发舆论关注。虽然这一数字是该区2003年至今14年的累计统计结果,但近些年大学生染艾者快速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我国15岁~24岁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均净增长率达35%,目前全国各省份均有病例报告。该如何遏制并扭转这一态势?请看记者的调查。

  1

  高校染艾者80%为男同

“呲……”火光闪过,一缕青烟腾起。王林用两根手指掐住火柴梗,直勾勾地看着火苗在空中摇曳,直到最后一截化作灰烬,才漠然说道:“也许不久,我也会这样,燃尽,死去。”

  王林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今年已是大三学生的王林就读于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某高校。高中时,他便发觉自己和其他男生不同。“我喜欢同性。”王林说,高中期间他交了一个男朋友并发生了性关系,“但当时大家非常避讳,不要说出柜,就是在校园里谈论同性恋话题,都会引来周围人侧目”。

  但进入大学后,王林发现,高校对同性恋的态度变得包容,“很open(开放)”。走在校园里,甚至能看到穿着情侣装的男同,这样的氛围让王林少了高中时的局促和不安。他先后交了4名男友,还通过社交软件结识了三四名男同并发生了一夜情。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尚红告诉记者,仅2015年,我国新发现的学生感染者中,经男男同性性行为途径感染的占82.6%。

  浑身乏力,不停地咳嗽,感冒20余天不愈。去年11月,看着身上一片片刺眼的红色皮疹,王林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不祥的念头——“是不是中招了?”每年一到世界艾滋病日,校园里都会开展防艾知识讲座和宣传,尤其是近些年,男男同性性行为群体往往是防艾宣传的主要目标。但王林不敢到疾控机构检测,而是在网上购买了检测试纸。

  鲜红的两道杠刺入眼帘,王林不愿相信这个结果。“我真的感染了?不会这么倒霉吧!”于是,他鼓足勇气到当地疾控机构再次进行检测。“虽然同样面临社会歧视,但相比社会群体,大学生主动检测的意愿更强。”长沙当地的防艾组织左岸彩虹工作组负责人小熊说。

  仍然是两道杠。王林回忆,自己当时瘫在椅子上,“没哭,但是脑子一片空白”。他曾努力回想,到底是哪一次不安全性行为让自己“中招”。“也许就是那次,和他。”王林喃喃道。

  他,是另一所高校的大学生。王林与他通过男同群体常用的一款社交软件走到了一起。

  2

  争议四起的社交软件

长沙市岳麓区是湖南省的科教大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齐聚于此,仅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学生总数就有近10万人。走在这里,仿佛置身没有围墙的大校园。

  “看,闪着亮点的就是。”王林指着手机上的社交软件说,软件显示,有一名男同距他只有不到100米。“有了它,联系太方便了!”王林说,圈子里绝大多数人都在用这个软件,甚至一些感染者也在用,并且隐瞒自己染艾的事实,这些人往往是社会人群。“我怀疑的那个人就曾告诉我,他常通过社交软件跟校外人员来往。”

  对于社交软件加速艾滋病传播的指责,耿乐并不赞同。耿乐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同志社交软件blued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交软件促进艾滋病传播的说法都是基于App可能会让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更加容易认识性伴这一假设,但目前尚无研究支持“社交软件促进艾滋病传播”这一结论。“从行为学角度看,感染艾滋病病毒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耿乐说,互联网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社交软件不但不是艾滋病传播的温床,反之是促进艾滋病病毒检测和治疗的载体,《柳叶刀》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手机App能促进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的性健康。

  小熊却不赞同这一说法。“App防艾并非全无用处,但有效性存疑。”他打比方说道:“当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跑到餐馆时,面对餐前便后要洗手、营养膳食要均衡之类的宣传教育,能听得进去吗?”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Tags:性教育(2)毒品(39)学生(361)艾滋病(25)性行为(3)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艾滋病在大学到底扎根有多深?大学校园里的艾滋阴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